

嘿!兄弟们
平时用浏览器刷网页、用SSH连服务器,有没有想过:
数据从你电脑发出去,到了目标服务器,咋就精准找到对应的应用,没跑到微信或者QQ里去?
其实靠的就是端口号——不是什么复杂玩意儿,就是帮数据定位的编号。
今日文章阅读福利:《网工入门指南》
别被“65535”这个数吓着,它就是端口号的总上限,一共65536个编号。
咱们日常用到的,也就那么几个常用的,不用全记。
但要知道,这些编号不是随便分配的,分了预留款和随机款,跟咱们选手机号似的,好号早被挑走了。
这一段端口号叫知名端口,不是随便哪个APP都能用的,全是大家常用的网络服务提前定好的。
就像热门奶茶店的招牌款,一提名字就知道对应啥,不用额外解释:
比如远程连服务器用的SSH服务,固定占22端口——以后连不上服务器,先想想是不是目标机器的22端口没开,比瞎检查网线管用;
以前用Telnet远程(现在少用了),对应23端口,现在基本被更安全的22端口取代;
咱们用浏览器逛网页,没加密的HTTP协议走80端口,加密的HTTPS走443端口——所以输网址不用加端口号;
传文件用的FTP服务,得占俩端口:20端口负责传实际数据,21端口负责发指令,缺一不可。
端口号不是孤立的,得跟传输架构搭着用。
简单说,TCP架构下的端口传输更稳,数据传丢了会重发,适合要完整数据的场景;
UDP架构更快,丢点数据不影响,适合追求速度的场景——俩架构对应的常用端口,记牢能少走很多弯路:
TCP架构常用的:除了刚才说的22(SSH)、23(Telnet)、80(HTTP)、443(HTTPS)、20/21(FTP),这些都是日常用得最多的,比如你用办公软件传文件,只要走TCP,基本跑不出这些端口的范围;
UDP架构常用的:最常见的是DNS服务的53端口——你输“www.baidu.com”能找到百度,就是靠DNS查IP,背后是53端口在干活;
还有家里电脑自动获取IP的DHCP服务,服务器端用67端口,你电脑这边用68端口,所以开机不用手动输IP,全靠这俩端口沟通。
很多兄弟分不清这俩,其实特简单:
· 目的端口:就是你要访问的服务对应的端口,基本都是刚才说的知名端口(0-1023)。
比如你访问淘宝,目的端口就是淘宝服务器的80或443端口,数据得知道往这俩门里送;
· 本地源端口:就是你自己电脑这边的端口,不是固定的,是系统随机生成的高端口号(一般比1023大)。
相当于你给对方发消息时,自己的临时联系方式,对方回复时能找到你,不用你手动设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