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嘿,兄弟们!
咱网工刚入行时,估计都有过同款懵圈经历——
在学校机房配RIP,敲几行routerrip、network命令,路由表一刷就通,当时还觉得这挺简单,以后干活肯定用得上。
结果一到项目现场,跟着老网工看配置,满屏都是ospf,问为啥不用RIP,老网工只笑一句“早换了”。
今天就扒扒这事:为啥学校教RIP,企业却全扑向OSPF?
今日文章阅读福利:《网工入门指南》
扫添加小助理微信,备注【入门】,即可获取。
不是学校故意“坑”人,RIP确实是入门路由协议的好选择。
它原理简单,就靠跳数判断路径——从自己到目标网络,经过几台设备就是几跳,选跳数少的路走,没太多复杂逻辑。
学校实验室的网络就那么几台交换机、路由器,拓扑简单得很,配RIP几分钟就能通,适合新手理解路由协议咋工作。
老师也能快速讲清核心逻辑,不用花太多时间抠复杂参数,所以RIP成了课堂标配。
二、RIP跳数有限,大网络撑不住
更头疼的是RIP的跳数限制——最多只能走15跳,超过16跳就认定这条路到不了。
实验室里几台设备,跳数撑死3、4跳,完全没问题;
但企业要是分了总公司、分公司、办事处,跨城市连过来,跳数很容易超15。
之前帮一家连锁超市做网络,总公司在省会,下面10个地市分店,再往下还有县城网点,算下来从县城到总公司得17跳。
一开始试了RIP,县城网点根本连不上总公司服务器,查了半天才发现是跳数超了。
最后换成OSPF,直接无视跳数限制,一路通到底。
三、OSPF够灵活,企业要的它都有
OSPF,简直是为企业网络量身定做。
首先它更新快,不用等30秒,只要网络有变化,比如线路断了,会马上把“故障信息”发给所有设备,几秒钟就能切换到备用路径,生产线、办公网都不用停。
其次它不管跳数,靠链路状态选路——不仅看距离,还看带宽、延迟,能选最优的路走。
比如企业有两条线,一条千兆光纤、一条百兆宽带,OSPF会自动优先走千兆,不像RIP不管带宽,只看跳数,可能把大流量往窄路上塞,导致网络卡成PPT。
还有,OSPF能分区域,把大网络拆成小块管理。
比如企业总公司是一个区域,每个分公司各一个区域,出了问题只在小区域里排查,不用整网翻配置,咱网工维护起来也省事。
之前处理过一次总公司网络故障,要是用RIP,得查所有设备的路由表;用OSPF只看总公司所在区域,半小时就搞定了。
其实不是RIP不好,而是它只适合简单场景。
学校教RIP,是让咱打基础;但到了项目里,企业要的是“稳定、快速、能撑大网络”,OSPF刚好全满足。
咱网工也得跟着变,别抱着课堂学的RIP不放,到现场多摸OSPF,才不会傻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