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当网络设备需要发送数据给另一个网络设备时,除了知道对方的IP地址,还需要获取目的MAC地址。这是因为IP数据报文必须封装成帧才能通过数据链路进行传输,而数据帧需要包含目的MAC地址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网络设备使用ARP协议来获取目的MAC地址。
ARP(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)是TCP/IP协议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能够通过目的IP地址获取目标设备的MAC地址,从而实现数据链路层的可达性。通过ARP协议,网络设备可以建立目标IP地址和MAC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。
每个网络设备都有一个ARP缓存表,用于存放IP地址和MAC地址的关联信息。在发送数据之前,设备会首先查找ARP缓存表。如果缓存表中存在对方设备的MAC地址,则直接使用该MAC地址封装数据帧,并发送出去。如果缓存表中不存在相应信息,则设备会发送ARP请求报文来获取目标设备的MAC地址。
当设备收到ARP请求报文时,会检查目标IP地址是否与自身的IP地址匹配。如果匹配,设备会将源MAC地址和源IP地址记录到自己的ARP缓存表中,并发送ARP回复报文作为响应。ARP回复报文中包含目标设备的MAC地址,源设备会将该MAC地址存入ARP缓存表中,以备将来使用。
如果目标设备位于其他网络,源设备会在ARP缓存表中查找网关的MAC地址,然后将数据发送给网关。网关再将数据转发给目标设备。这样,通过ARP协议,网络设备可以获取到目的设备的MAC地址,实现数据链路层的可达性。
需要注意的是,ARP缓存表中存放的IP地址和MAC地址的映射关系有一个有效期。在有效期内,设备可以直接从ARP缓存表中查找目的MAC地址进行数据封装,无需进行ARP查询。一旦过了有效期,ARP表项会被自动删除。
本例中,主机A的ARP缓存表中不存在主机C的MAC地址,所以主机A会发送ARP Request来获取目的MAC地址。ARP Request报文封装在以太帧里。帧头中的源MAC地址为发送端主机A的MAC地址。此时,由于主机A不知道主机C的MAC地址,所以目的MAC地址为广播地址FF-FF-FF-FF-FF-FF。ARP Request报文中包含源IP地址、目的IP地址、源MAC地址、目的MAC地址,其中目的MAC地址的值为0。ARP Request报文会在整个网络上传播,该网络中所有主机包括网关都会接收到此ARP Request报文。网关将会阻止该报文发送到其他网络上。
所有的主机接收到该ARP Request报文后,都会检查它的目的协议地址字段与自身的IP地址是否匹配。如果不匹配,则该主机将不会响应该ARP Request报文。如果匹配,则该主机会将ARP报文中的源MAC地址和源IP地址信息记录到自己的ARP缓存表中,然后通过ARP Reply报文进行响应。
主机C会向主机A回应ARP Reply报文。ARP Reply报文中的源协议地址是主机C自己的IP地址,目标协议地址是主机A的IP地址,目的MAC地址是主机A的MAC地址,源MAC地址是自己的MAC地址,同时Operation Code被设置为Reply。ARP Reply报文通过单播传送。
总之,ARP协议在TCP/IP协议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。它通过获取目的设备的MAC地址,使网络设备能够将数据正确地封装成帧,并通过数据链路进行传输。通过建立IP地址和MAC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,ARP协议实现了网络设备之间的可达性。无论是在本地网络还是跨网络传输数据,ARP协议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